信阳航空职业学院

我校在人工智能基地成功举行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时间:2025-10-25 17:51:04 来源:本站编辑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 1

图片113.jpg

图片114_副本.jpg

“‘浓烟’从人工智能103研学室门缝涌出!快按报警按钮!”10月25日上午8:30,信阳航空职业学院人工智能教育研学基地内,一场贴近实战的消防应急疏散演练突然“打响”——没有提前预告的“火情”,让这场安全实训更具真实感,也检验着师生们的应急反应能力。

此次演练由学院后勤保卫处牵头,研学基地全体人员、校后勤保卫处消防科及校医院共同参与,后勤保卫处综合管理科副科长刘嘉旭担任总指挥,全程围绕“实战化、无脚本”原则,模拟真实火情下的应急处置全流程。

“火情”突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应急响应

“报告!航天技术学院楼一层103研学室,电器短路引发‘火情’,烟雾已经扩散!”演练伊始,研学室老师发现“险情”后,没有丝毫慌乱:一把抓起桌边湿毛巾捂住口鼻,同时按下墙壁上的红色火灾报警按钮,紧接着拨通校内报警电话,清晰报出“火情地点、火势情况、现场人数”。

接到报告的总指挥刘嘉旭,瞬间进入“战时状态”,立即通过对讲机下达指令:“启动《信阳航空职业学院研学基地消防应急疏散预案》!消防控制中心播放疏散广播,各楼层引导员到位,初期灭火组携带器材赶赴现场!”很快,研学基地内响起沉稳的应急广播:“请全体人员立即疏散,用湿毛巾捂口鼻,弯腰沿右侧疏散通道撤离至人才公寓东侧广场……”

有序撤离+多维救援,实战检验应急能力

“大家别慌,跟着我走!注意脚下!”各楼层的研学老师化身疏散引导员,站在楼梯转角、通道口等关键位置,用手势和口令指引方向。23名参演人员迅速行动:有的从抽屉里拿出提前准备的湿毛巾,有的搀扶身边行动稍慢的同事,沿着墙角快速移动——没人慌乱拥挤,湿毛巾严严实实地捂在口鼻处,弯腰姿势标准,完全按照预定路线向集合点撤离。

就在疏散同步进行时,初期灭火组已经提着灭火器、扛着消防水带赶到103研学室门口。“提灭火器、拔保险销、握喷管、压手柄!”灭火组成员对准“火源”根部,熟练完成操作,白色的干粉瞬间覆盖“火情点”,成功控制“火势”蔓延。另一边,校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在集合点搭起临时医疗站,对一名模拟“吸入烟雾头晕”的“伤员”,快速开展吸氧、测血压等救护操作,完成了“疏散—灭火—救护”的闭环处置。

从“火情”发生到接到上报情况、布置人员疏散、紧急灭火以及对个别人员的应急处置,直到全部人员安全疏散,整个流程仅用10分钟。“应到23人,实到23人!无人员遗漏,无意外情况!”清点人数的工作人员话音落下,现场响起一阵掌声——这场实战演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安全答卷”。

图片116.jpg

图片117.jpg

复盘总结+技能培训,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刚才的疏散整体有序,但有个细节要注意:部分人员捂口鼻时只盖住了嘴,没遮住鼻子,这在真实烟雾环境中会吸入有毒气体。”演练结束后,刘嘉旭没有立刻“收队”,而是就地开展消防安全“复盘课”,不仅指出演练中的细节问题,还搬来灭火器、消防水带,现场演示操作要领。

“大家看,灭火器的‘提、拔、握、压’四步,关键在‘压手柄时要保持稳定,喷管不能晃动’。”刘嘉旭一边讲解,一边手把手教在场人员操作,直到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灭火器使用;针对消防水带连接,他还特意提醒:“接口要对准卡槽拧到底,不然通水时会漏水,影响灭火效率。”

“以前总觉得‘火灾离自己很远’,这次演练下来,才知道每个步骤都不能马虎。”参与演练的研学老师王琳说,从报警到撤离,再到灭火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让她对“安全”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常态化演练筑防线,守护研学安全

“安全不是一句口号,要落在每次演练、每处细节里。”刘嘉旭在总结时强调,研学基地有大量电器设备、实训器材,消防安全风险点多,特别是经常接待众多中小学生,必须通过“实战化演练”让应急技能成为师生的“本能”。

“我们要把每一次演练都当成‘真险情’,让安全意识扎根在每个人心里,全力守护师生的研学安全、校园安全。”后勤保卫处处长卢建介绍说,信阳航空职业学院一直将消防安全作为校园安全的重中之重。此次演练后,学校还将针对“疏散路线标识优化、应急器材日常检查频率”等问题进一步优化方案,把应急演练从“定期开展”变成“常态化落实”。

(刘嘉旭/文  孙浩/摄 编辑:周航 复审:孔祥华 终审:刘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