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信阳|河南息县:息县刘邓大军渡淮旧址
息县刘邓大军渡淮旧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城区最南的大埠口——美丽的淮河岸边,北依华北平原,南迎大别山,面临滔滔淮河,是进入大别山区的咽喉要地,更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的出发地。
1947年6月3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电令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于6月底突破黄河,挺进中原。刘、邓接电后,立即部署进行各项准备。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天险,强渡黄河。
8月25日下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在息县彭店西南辛围孜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研究如何突破淮河天险事宜;8月27日,刘邓首长经息县大埠口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顺利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最后行程,像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刘邓大军挺进并转战大别山,与陈粟、陈谢兵团的外线出击,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国战局,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大军强渡淮河时,刘伯承司令员拿竹竿探水,留下了一段“将军试水”的历史佳话。 1947年8月27日凌晨,刘伯承司令员带上警卫员,手拿一根长竹竿来到渡口,乘上一只竹排,边渡河、边用竹竿探水,亲自测量水位。经实地勘察后,刘伯承判断河上完全可以架桥。他随即对渡河指挥员说道:“粗枝大叶害死人!河面能架桥!我试过好多地方,河水都不是很深。赶快告诉李达参谋长,叫他组织部队架桥。”
27日拂晓,淮河水位骤减,刘伯承又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涉水过河。于是,他立即下令部队迅速蹚水过河,并命人在水浅的地方作上标记,以便大家顺利过河。刘邓大军前脚刚刚渡过淮河,吴绍周带领的国民党八十五师后脚就赶到了。他命令部队立即徒涉,不料人马一下水,还没到河心,洪峰却下来了,河水再次暴涨,许多人都被河水卷走了。吴绍周忙让部队停止过河,望着茫茫淮河,不禁仰天长叹:“共产党啊共产党,真有命,刚刚过去,水就涨了!”
作为息县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息县刘邓大军渡淮旧址是学习和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历史场所,是息县滨水宜居风貌新地标、红色旅游新典范,是全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研学旅行的重要阵地,为弘扬大别山精神、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发挥着独特作用。
转自:“学习强国”信阳学习平台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宋林林 审核: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