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丨时序之转生命之思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亦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天地之间便悄然开启了一场盛大的交接仪式——夏的喧嚣渐次退场,秋的沉静开始铺陈。这个看似简单的节气转换,实则蕴含着宇宙运行的精妙法则与生命轮回的深邃智慧。
立秋的“立”,是建立、开始之意,但秋的真正降临却非一蹴而就。俗话说“立秋不是秋,天凉白露后”,在气候学上,立秋时节多数地区仍处于炎夏,尤其是南方地区更是“秋后一伏热死人”。这种名义与实质之间的差距,体现了中国古人认识自然的辩证智慧——他们既观察天文现象确定节气,又明白气候变化的渐进性。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理解,远比简单划分季节更为深邃。
农谚云:“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此时农作物生长进入关键期,棉花结铃,大豆结荚,水稻抽穗,每一场雨、每一缕阳光都关系着收成丰歉。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社会,立秋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古人在这天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感谢土地恩赐,祈求丰收平安。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构成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精神底色。
立秋节气的饮食习俗同样蕴含着古老的生活智慧。“立秋啃秋”,有些地方会在这天吃西瓜,寓意炎夏结束;有些地方则讲究“贴秋膘”,因夏季损耗需补充营养。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更体现了顺应自然、调和身心的哲学思想。
从立秋开始,自然界的色彩开始由浓绿转向金黄,植物的生命循环进入收获与储备阶段。树叶虽未全然变黄,但已有几分疲态;花草虽仍开放,却少了夏日的绚烂。这种变化不是衰败,而是生命的另一种智慧——知道何时绽放,也知道何时收敛。正如《淮南子》所言:“天地四时,非生万物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之。”秋天的收敛是为了来年春天的再生,这种循环往复体现了宇宙间最高的生态智慧。
立秋,是时光的转折点,也是生命的沉思时刻。在这个节气里,我们看到自然的大智慧——不强求、不执着,顺应变化,安然处之。这种智慧,或许正是现代人在浮躁时代最需要学习的生活艺术。当秋风初起,让我们不妨放慢脚步,感受这份季节馈赠的宁静与澄明,在收获的季节里,也收获内心的丰盈与平静。
【本文章仅供校园宣传使用,不作商业用途,如有图片内容等侵权,联系删除】
编辑:黄俊秋 审核:高银银